也由於觀點是來自於一個剛考上大學的孩子,許多感受和認知都還能將當初青春期的自己做個完整的呈現,畢竟如果要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寫下關於自己的內心感受恐怕比登天還難。不過也因爲祐亨願意勇敢的表達當心自己內心的想法才使得這本書更加精彩。
如果你仔細的去做比較就會發現作者在前半段寫到關於孩子的想法是如何的但對照一下才發現跟兒子的版本會有所出入。我讀到這邊反而感到會心一笑,這跟我和兒子的相處好像喔,父母的觀點和孩子的差別很大。
由於書的後半段是祐亨在分享如何準備考試的部份與我的共感比較少所以我就摘錄前半部自己有心得的部份,後半部建議可以給有在準備考試的孩子看喔。
1.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
2.父母不焦慮,孩子就會感受到靜的力量。
3.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都是慢慢累積與進步的,父母不要看到別人的花開了自己就急著想看到成果。
4.每一個分數都有原因,每一個期待也都有意義
5.不要拿孩子的弱項去比別人的強項
6.請孩子幫忙時先問他有空嗎?
7.要玩遊戲就用電腦,不要用平板或手機
最後我總結一下作者談到我們父母可以幫到孩子的方式:
1.創建適合的學習環境
2.給孩子需要的幫助
3.幫孩子釐清他的興趣和強項
4.提供支持和鼓勵
5.不要打擊孩子的士氣
6.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叫青春期的孩子去讀書
願父母們和孩子都能在孩子的青春期裡再長大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