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單看書名會以為是跟生氣有關的書但作者其實是想傳達我們該如何去觀察自己是如何被一些執念以及對於一些事務的預想結果所干擾到情緒甚至引發憤怒。他將我們陷入憤怒的原因區分成以下四種1.每個人看待事物的習慣2.不留餘地,把自己逼太緊3.把自己的規則強加於他人身上4.自卑。
在看待事物的習慣上作者將自己可以參與的叫『自力』,也就是自己可以發揮直接或間接影響力去改變的,而自己不能參與無法影響的稱為『他力』。所以當我們面對任何超出自己預期的事件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區分自力和他力,其中對於他力的部分更為重要。我們必須要承認有些因素無論我們如何努力也無法控制,任何想要企圖去改變所花費的能量都是浪費。這裡面有句話寫得特別好:詛咒討厭的人得到惡報的執念也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
而人的一生都是根據自己一路走來累積的常識和經驗法則去做某種預測和期待,任何不在預期範圍內發生的事都會讓我們的情緒波動所以我們必須擴大自己的預期範圍認知。用更高的視角來看待事情這樣情緒就比較不容易被波動。心理框架大小就是你的容忍力和格局的大小。
許多朋友在預設立場時時常對自己設下重重的限制,一但跟自己的預期不同便覺得自己處處碰壁人生很悲慘殊不知這一切都是來自於自己創造出來的現實生活。另外有些完美主義者不但對自己嚴格還以尋找違規者的心態將自己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有過度干涉的嫌疑。
最後我放上這本書中我覺得很棒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給大家參考:
1. 改變意識焦點,就可以自由控制情緒
2. 想辦法把情緒和自己分開
3. 不需要滿足別人對你的期待,但可以對自己有所期待
4. 只有不斷學習讓自己用最舒適視角看待事物,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5. 心理框架的大小就是你的容忍力和氣度的大小
6. 事實上根本沒有人傷害你,你只是被自己事先預設的情境傷害自己而已
7. 不要用成功或失敗來認定自己的價值
8. 成功是前進一大步,失敗是前進一小步
9. 尋找其他觀點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尋找一個正確答案
10. 如果每次都要顧慮別人的想法,那我寧可被討厭
最後我與作者最有同感的一句話是
真正的夢想或目標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或感覺去品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