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後當我們開始把工作量化,所謂生產力就是變成是『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的象徵。這讓我想起以前在電子業工作時每個同事在主管沒下班時都不敢回家,我們用主管可以看見我們的方式試著用數字或結果來呈現我們有在工作,久而久之工作變成了表演形成了偽生產力。我們之所以長期感到疲憊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需要在上班時間證明自己有在努力工作。
書中提到慢速生產力的三個原則1.少做一些事情2.以自然的步調工作3.執著於品質。我節錄一小部分並以我自己的經驗作為例子來跟大家分享:
少做一些事情:
少做一些事情很容易被誤解為少完成一些事情,然而事情和事情之間我們需要轉換的行政時間。少做一些事不但增加了有效活動的工作時數而且可以縮短對焦的時間。在同一個時間內不選擇多工而是把焦點在某些更重要的目標上反而會讓心情更穩定,效率也會越好。
特別是每天只做一件大事,會產生一種和諧的穩定性、既取得了真正的進展在工作態度上也不容易疲憊。
以自然的步調工作:
以人類在地球生存的習性並不是四季都處於極度亢奮可以瘋狂工作的狀態,所以容許自己跟著節氣走,規劃努力和稍微放鬆的時間不但可以解除焦慮也讓生命的品質更好。
另外在小範圍的時間範圍改變工作強度也有助於實現更自然的步調。例如書中舉例了幾種方式例如 :星期一不開會/一個月刊看一場日場電影/安排喘息項目(做一些與工作無關的休閒活動)/在工作中注入週期性(我自己稱為省電模式)。
以最後一項以我自己為例就會在每周安排一些不需用到大腦的工作,例如打掃家裡、折衣服等等。此時的我開啟省電模式,不使用任何3C或聽廣播只是讓自己安安靜靜的做事。雖然身體繼續勞動但心靈和頭腦卻可以獲得休息。
執著於品質 :
執著於成果的品質,即使這意味著短期內錯失良機但運用這些成果的價值為你的長期工作獲取越來越多的自由。
書中舉例了歌手珠兒的故事但我要分享的是關於我自己。在我39 歲退休後開始在自釀啤酒產生興趣,由於我的努力和興趣在中港台自釀賽事中獲取好成績。此時開始出現許多合作和創業的機會,但我並沒有做這樣的選擇反而是開始開課程教別人釀啤酒或是透過分享自己釀的啤酒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或是贊助一些公益活動。
如果我看的是短期的商業利益那確實可以賺到錢,但我更看重的是如何利用自己的這項技能來為這個業界或在公益上做更多的事。
書中我最感到興趣的概念是:『自動駕駛任務』
概念就是指定日子特定時間去做每周固定要做的事,有時甚至指定特定地點。也許你總是在星期二和星期四上午十點拜訪客戶結束後,在附近咖啡廳同一層樓的同一張桌子整理你的工作報表。
不用花任何心思安排整個流程,只要順著這個儀式就能航向目的地。就像許多成功人士一樣,他們每天吃一樣的早餐,穿一樣的衣服,不花多餘的時間在其他事物只是把心力集中在他們關心的事務上。
最後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必須要很有耐心,因為作者用了大量的故事和鋪陳來表達他所要闡述的原則。然而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在證明這些原則時,很難用量化來表示而這也恰恰正證明了知識工作者的工作績效很難被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