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前言第一頁就發現跟作者有共同的朋友「邱繼哲」,我們因爲幼兒園關係一起露過營,也住過我們家,是位很懂綠建築的朋友。
吳淡如訪談作者的那一集,我剛好在跑步中有聽,兩人討論如何透過講座募得更多的善款的創意讓我十分驚豔。綠角:如果你也是他的粉絲應該也會常見到我,因爲我的留言經常長達幾十字。
愛瑞克/憲哥:我是他們兩位的粉絲,對於他們的人生使命和歷程十分佩服,也很感謝他們會來我的FB按讚留言。很榮幸我跟盧建彰先生同樣來自台南安平,所以當作者用台語發音寫七字仔和短文時對我的閱讀不但毫不費力反而有股親切感,這讓我想起小時侯在廟口聽歌仔戲常聽到台上念的那些台詞。
記得有次去上鄧惠文醫師寶島電台節目要求被講台語時,朋友透過收音機聽了跟我說:我的台南腔真好聽。
由於家庭背景因素,我們家屬於美麗島系。所以當我在文中讀到高雄余家班時頓時有種親切又失落的感覺,畢竟這個派系早隨著老一輩的離開走入歷史消失殆盡。
最後是羅東陳五福醫師,我沒見過他,也沒見過他女婿林醫師。不過我帶過他們創立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受訓過的視障朋友跑馬拉松。早在視障者江御在中心受訓時就是我騎著摩托車載他去跑步,而安仔也是在慕光學的按摩技術。
書中我很佩服作者很霸氣要用1百萬標下具有紀念意義的腳踏車也對於他對演講邀約有如此高的要求感到有創意而且驚豔。其實我心裏想這家夥真敢啊(超佩服的意思)。
看完這本書回頭看看自己,要有一個人這條路已經開啟。
要有一個人:
說帶盲人跑步環台是可行
敢39歲放下一切離開職場
不計金錢,兩岸三地參加釀酒比賽
願意放棄高年薪跳到小公司
爲了孩子教育從台北搬到宜蘭
要有一個人的旅程仍會繼續,看到22個前輩在前面我知道我不孤單。如果以後人生遇到了,我依舊會選擇勇敢成爲那個人。
年夜飯剛吃完,書也看完了。書中還有許多練習和建議思考我想一一完成。
沒有摘錄很多重點是因爲每個都是精彩的生命故事,特別提醒大家:作者有特別提醒要照順序看,別因爲不熟悉這位人物或背景就跳過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