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好書推薦 成長心態 行動策略》

0 comments

 

無論我們多努力,如果我們只是用目前所知的方法,盡可能把事情做好、一味追求少犯錯,那麼我們會受限於當前的理解、技能與實力。所以為了提升表現,我們必須做一些表現以外的事情。這也就是這本書所講的不是只是想把事情做好而是把學習的心態放入過程中。

 

▌當然如果我們要改變這樣的思維就必須理解有時過度努力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困境。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在一座森林裡有個伐木工人正在使用已經不利的斧頭在砍材,這樣的做法不但浪費更多力氣,砍材的效率也不好。別人勸他把斧頭去做修理磨利但他卻覺得如果休息去磨斧頭就會影響產量,所以依舊不聽勸用原本的方式做事。

 

▌其實如果我用盡自己知道的方式都無效那代表解方在我的認知之外,我就必須要跳出框框而

為了成長進步,我們必須重拾好奇心和學習習慣。從做中學尋找成功的路徑,如果只有完成任務的目標而沒有學習的目標很容易陷入過去的模式。因為慢性表現症候群讓我們只想表現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

 

書中提到表現模式與學習模式的不同:

1.表現模式:目標是表現,設計活動的目的是完成任務,專注焦點是已掌握的能力,避免犯錯,希望能立即帶來成果。

 

2.學習模式:目標是進步,設計活動的目的是提升技能,專注焦點是未知的領域,期待過程,希望能成長與未來成果。

 

過去我們過度重視當前,輕視未來。長期表現的驅動力部分來自於我們過分執著於要在此刻完成任務並且要立即看到成果。如果想要在職場中進步就必須結合學習與表現的強大力量。如果我們只是憑著目前已知的方法『練習』,那麼練習甚至不會讓我們變得更好。學習模式就是要接受挑戰、檢視錯誤以從中學習,並決定調整方向。

 

▌在書中作者提出六種學習策略,告訴你如何從犯錯中獲取有用的經驗,也帶你認清關於成長的心態的迷思:

1.刻意練習2.小實驗快迭代3.找更聰明的工作方式4.強化實戰直覺5.避免耗竭式投入6.反思為甚麼

 

做中學是最棒的成長方式,他有幾項特性對於目標除了表現還想提升,策略上想嘗試新的做法,計畫中思考要驗證那些假設、獲得什麼回饋。想法來源來自於徵求別人的想法,對於新點子的反應喜歡思考並研究。對於錯誤的反應會討論錯誤並從中學習,面對回饋反而會主動徵求。將較於努力做完,做中學具有追求有挑戰性的目標。

 

更多精彩的內容還在書中,我把購書連接放在留言處喔!!

 

#成長心態行動策略

#天下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